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性病门诊患者性病知识和行为的调查

来源: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性病是通过性接触、类似性行为和间接接触传播的疾病,常见的性传播疾病有尖锐湿疣、艾滋病、梅毒、生殖器疱疹、淋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等,以上是我国目前重点防治的性传

性病是通过性接触、类似性行为和间接接触传播的疾病,常见的性传播疾病有尖锐湿疣、艾滋病、梅毒、生殖器疱疹、淋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等,以上是我国目前重点防治的性传播疾病,也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性病的种类多样,造成性病的病原体不一,性病大多数是慢性疾病,部分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症状缓解就停止治疗,或者缺乏防治意识,使得治疗不彻底,这对性病的治疗造成困难,有研究[1-3]指出这可能同患者对性病的认识和行为有较大关系。近些年,性病的传播速度有所控制,但人数仍有增加,由于性病患者求医行为隐匿性,性病的实际发生率远高于报告发生率,切断其传播途径是防治性病传播的关键。提高性病患者对性病知识的认识和杜绝不安全性行为对性病的预防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性病门诊患者的性病知识和行为进行调查,探讨科学预防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中心门诊200例性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118例(占59%),女性82例(占41%),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43.)岁,青中年患者(18-59岁)175例(占87.5%),老年患者(60岁以上)25例(占12.5%),高中以上学历136例(占68%),高中及以下学历64例(占32%);其中淋病65例(占32.5%),尖锐湿疣30例(占15%),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42例(占21%),梅毒28例(14%),生殖器疱疹35例(占17.5%)。

1.2 方法:在患者完全知情的情况下,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患者性病知识和行为进行调查,统计性病知识的知晓情况,对相关行为发生率进行统计。自编性病知识问题10条,对200例患者对性病感染和传播知识知晓情况进行调查,主要问题:①性病传播途径有哪些;②患有一种性病能否增加其他性病的感染概率;③能否由患者表面看出性病感染;④蚊虫叮咬是否会传播艾滋病;⑤同性病患者共餐能否传播;⑥输入性病患者血液能否传播;⑦感染性病的女性生下小孩能否感染;⑧正确使用安全套能否减少性病传播;⑨性伴侣数量是否会增加感染风险;⑩普通接触会不会感染性病。每条答对记1分,答错或不知道记0分,共10分。相关行为包括商业性性行为、临时性性行为、同性性行为、注射毒品行为。

1.3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7.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表示,计数资料例数和%表示,t和χ2检验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性病知识调查:200例性病患者的性病知识知晓得分为(7.)分,其中男性患者(118例)性病知识知晓得分明显高于女性患者(82例),青中年患者(18~59岁)性病知识知晓得分明显高于老年患者(60岁以上),高中以上学历(136例)性病知识知晓得分明显高于高中以下学历(64例),见表1。

2.2 行为调查:200例性病患者中参与商业性性行为的42例,占比21%(42/200),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24例;发生临时性性行为的66例,占比33%(66/200),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18例;发生同性性行为6例,占比3%(6/200),男性患者3例,女性患者3例。

表1 性病知识调查情况()

3 讨 论

我国性传播疾病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呈上升趋势,国内外研究[4-6]指出未得到科学治疗的性病会增加接触感染性病的概率。性传播疾病多种多样,每种性病的症状和传播情况也不同,像梅毒、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等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引起重视,性传播疾病复发率高,病程长,对患者的身心造成极大的影响。就诊延误是性病常见的一种行为,可能同文化程度、收入水平、性病知识掌握情况、病情程度等因素有关[7-8]。就诊延误影响性病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且在延误治疗期间可能会再次发生传播感染,如果缺乏相关安全知识,不良后果严重,减少性病就诊延误的发生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如何预防控制性病传播是国家公共卫生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努力。本文对门诊200例性病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在患者完全知情同意下,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患者的性病知识和行为进行分析。从200例患者对性病知识的解答情况来看,女性患者、老年患者和低学历患者对性病知识的知晓率更低,而部分报道[9-10]中指出性病知识得分同性别无明显关联或者女性得分更高,这主要是同所取患者的来源有关,影响因素较多。中青年患者的性病知识得分明显高于老年患者,当前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增加,中青年的文化程度相对高于老年,对性病传播知识的掌握要更多,是得分高的一个因素。李玉伶[11]等报道中指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对性需求的时间在延长,因此加强老年人群性病知识的普及非常必要。文化程度一直是影响疾病知识掌握的重要因素,高学历对性病知识的掌握度要明显高于低学历,加强性病知识在低学历人群中的宣传是必要的,强调性病宣传要通俗易懂。从患者行为调查结果中分析,商业性性行为和临时性性行为的占有率较高,这同部分报道[12-13]结果相符。以往的调查中同性性行为也是造成性病传播的重要因素,而本次调查中同性性行为病例较少,一方面是调查对象范围所致,另一方面说明同性恋对性病传播的认知度得到提高。吸毒行为也是性病传播的高危行为,目前国内对吸毒/贩毒行为的管制非常严格,这对控制该行为所致的性病传播有显著作用。相关调查发现,在性行为过程中,为了追求快感,安全套规范使用情况差,这是造成性疾病传播的主要原因。如艾滋病,并无明显特异性症状,性传播是主要途径。需要指出的是不同性病的共通点就是可以通过性传播,而日常握手、共同进餐、蚊虫叮咬不会造成传播,而目前大众对性病传播途径的知晓度并不高,这是造成性病恐慌的原因。加强性病知识教育,提高性病行为的防范是控制传播的重要手段。我国在性病防治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如电视宣传、网络宣传、社区宣传等促进人们对性病的正确认识,但调查显示患者主动向医师咨询的比例仍不高,这可能是因为性病在患者看来是其隐私,担心被他人知道。就社会预防而言,取缔卖淫嫖娼、吸毒贩毒等的同时,要重视健康宣教的作用,在未来的宣传教育中,针对性病传播的薄弱环节,加大有的放矢的宣传,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性病,消除人们对性病的恐惧和差异对待,临床治疗性病患者过程中要加强心理干预。就个人预防而言,应做好如下4点:①提高文化素养,洁身自好,注意个人卫生;②采取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③不吸毒,尽量不注射血制品;④有生殖器可疑症状时及时去正规医院诊治,配偶得性病,要及时到医院检查,期间避免性生活等。

文章来源:《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网址: http://www.zgmxbyfykz.cn/qikandaodu/2021/0208/442.html



上一篇:门诊性病患者诊疗护理工作研究
下一篇:欢迎订阅《中华皮肤科杂志》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投稿 |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编辑部|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版面费 |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论文发表 |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